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本斛堂系列

赤水流诗意 丹霞立画屏


  贵州赤水市将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着力做好“竹、药、醋、鸡、酒”五张名片,有效促进了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6月17日~18日,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在贵州省赤水市召开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经验交流现场会。赤水市市长朱煜在座谈会上介绍,贵州省地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安全屏障和长江经济带范围内,是国家四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赤水市依托当地生态优势,不断厚植青山绿水,扩展“生态空间”,森林覆盖率达82.51%,居贵州第一、全国前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稳居贵州第一。

  “赤水市将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聚焦生态竹木循环、绿色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着力做好‘竹、药、醋、鸡、酒’五张名片,有效促进了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生动展现了‘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有机统一的丹青赤水美好形象。”朱煜说。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林区,眼前繁茂的原生植被,在徐徐凉风下发出沙沙的响声,还有瀑布、丹霞、竹林、石斛、桫椤等景观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每立方米的空气里含有负氧离子45,000个以上。负氧离子可以激活空气中的氧分子,更加有助于人体的吸收,来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赤水市两河口镇副镇长代坤秉介绍。

  据了解,1998年我国“三江”特大洪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赤水市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171.3万亩上升至2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51%。

  黎明村不仅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地区,也是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核心区,境内有中国丹霞地貌区最大最壮观的瀑布。

  “我们紧紧围绕生态保护与建设相协调的思路,带领村民以林地入股等方式搭上赤水生态旅游发展的快车,办起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漂流、民宿、农家乐等配套业态,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代坤秉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赤水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谢静介绍,自1990年建市以来,赤水市委、市政府从始至终坚持“生态立市”发展的策略不动摇,把守牢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任市长践行生态接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折不扣地践行“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靓丽赤水,践行“生态接力”,做“长”生态优先红线,打造生态文明的生态空间。

  竹海翻翠浪,千山竞风流。赤水市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拥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发展了400余家竹子加工公司,有近20万人在这里从事与竹相关的产业活动,逐渐形成以生态竹产业为支撑的种植、加工、农业、旅游等全产业链。

  记者见到了曾登上全国两会“代表通道”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杨昌芹。她是个“90后”,学习竹编14年,她的竹编作品先后数十次斩获省内外大奖。

  “今年是中国建党100周年,我们特意编制了这幅‘遵义会议会址’的竹丝编画,为建党100周年献礼。”杨昌芹指着面前一幅精美的竹编作品向记者介绍。

  一根竹子能编织出各色各样手工艺品,还能编织出脱贫致富路。2020年,在赤水以竹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综合收入突破81亿元,惠及全市守护赤水河的18万竹农。“竹编作为特色工艺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可以带动更多人共同致富。”杨昌芹说。

  除了竹编,赤水人民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坚持做“竹”文章,以赤天化纸业25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和30万吨生活原纸制品项目为龙头,实现了“一棵竹”到“一张纸”的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造纸、建材、竹地板、竹纤维、竹工艺品、竹生态食品”等涉及10多个领域250多个品种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赤水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专注于新型工业化发展,走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态工业发展之路,推动产业向园区、景区、城区聚集发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赤天化纸业公司副总经理王云义说。

  路边、河畔、林下、院坝,只要有石头的地方,就有金钗石斛。青翠的叶,如手指节般的枝,还有刚过花季的石斛花,漫山的金钗石斛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这是记者在赤水旺隆镇红岩石斛科普示范园内看到的景象。

  在园区内,丹霞石四处可见,金钗石斛作为名贵的中药材附着在丹霞石头上生长,被誉为“丹霞石上的生命传奇”。

  据了解,石斛鲜条市场行情报价一斤40元左右、石斛花价格则是一斤3000元左右,而且市场销路不愁。旺隆镇镇长黎守琴和记者说,“过去大家争土地,现在争石头,因为石头上可以长出‘钱’。”

  黎守琴介绍,种石斛不占良田熟土,是一个绿色环保产业。目前,在政府部门资助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攻关研发,培育出适宜在赤水栽种的种苗。村民在实践中创造了“钉电线”式栽种方法,将种苗的根用线扣嵌住,像钉电线一样钉在石头上,能扛得住风吹雨打,也更易于种苗吸收养分。

  记者在园区内看到一户农户,家门口摆放着新鲜的石斛条和晒干的石斛花等产品。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过去这样的一户农家一年收入不过几万元,而如今,依靠石斛经济,每年家庭收入可达10万~20万元。

  昔日荒芜的石头是如何变成“金山银山”的?据了解,红岩石斛科普示范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原先山上是一壁光秃秃的丹霞红岩,山下是犬牙交错的乱石旮旯、荒草荒坡。为改善当地居民的经济效益,农户们开始尝试在丹霞石上种植金钗石斛。从1996年起,赤水市充分的利用荒山荒石荒坡,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产业平台、共享发展”的思路,出台“种苗补贴、大户奖励、贷款贴息”等多种优惠政策,运用“国有企业+社会实体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四位一体”组织模式,大力扶持金钗石斛产业发展。

  谈及金钗石斛的社会效益,黎守琴欣喜地说:“赤水发展金钗石斛产业,不仅有效防治了丹霞石的风化,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创造了‘岩石旮旯出金银’的奇迹,呈现出‘荒石改绿地,石头开红花’的美丽景象。”

  赤水流诗意,丹霞立画屏。十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丰产竹林、千万羽乌骨鸡、三万亩生态水产,构建了“山上栽竹、石上种药、林下养鸡、水中养鱼”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朱煜表示,下一步,将以建设赤水河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目标,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模式,促进退化林修复和生态流域治理新提升,加快实现林业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奋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中唱响赤水声音、作出赤水贡献。



关闭